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大圩古镇景点(大圩古镇景点视频)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量:4 次 作者:admin

提起江南水乡,人们总会想到那如诗如画的风景,那悠悠的小桥流水,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省黄山市的大圩古镇,感受这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一、大圩古镇概况

大圩古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被誉为“江南水乡明珠”。

二、大圩古镇景点介绍

1. 大圩老街

大圩老街是古镇的核心区域,街道两旁的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古朴典雅。老街长约1公里,两旁商铺林立,出售各种特色商品,如茶叶、工艺品、土特产等。

景点名称 介绍
大圩老街 古镇核心区域,街道两旁建筑古朴典雅,两旁商铺林立,出售各种特色商品。

2. 古民居

大圩古镇的古民居数量众多,保存完好。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各异,有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走进古民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景点名称 介绍
古民居 古镇内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各异,有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

3. 大圩古桥

古镇内桥梁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圩古桥。这座桥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桥上雕刻精美,石栏典雅,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景点名称 介绍
大圩古桥 古镇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桥上雕刻精美,石栏典雅。

4. 大圩古镇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古镇中心,是古镇的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热闹非凡。

景点名称 介绍
大圩古镇文化广场 古镇的文化活动中心,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

5. 大圩古镇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古镇内,收藏了古镇的历史文物、民俗工艺品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古镇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

景点名称 介绍
大圩古镇博物馆 收藏了古镇的历史文物、民俗工艺品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古镇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

三、大圩古镇美食

来到大圩古镇,怎能错过当地的美食呢?古镇内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糯米饭、豆腐圆子、糖葫芦等,都是游客必尝的美味。

1. 糯米饭

糯米饭是大圩古镇的传统美食,以糯米、五花肉、豆腐干等为主料,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2. 豆腐圆子

豆腐圆子是大圩古镇的特色小吃,外皮酥脆,内馅鲜美,是游客必尝的美味。

3. 糖葫芦

糖葫芦是大圩古镇的传统小吃,选用新鲜水果,裹上糖浆,味道香甜可口。

大圩古镇,一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朴的建筑、悠长的古街、古老的桥梁,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如果你是个喜欢江南水乡、喜欢古色古香的人,那么大圩古镇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桂林大圩古镇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桂林大圩古镇有很多好玩的景点,包括:

1、古东瀑布:这是一个可以亲水体验的瀑布,可以打水仗,非常适合夏天去玩。

2、猫儿山:这是广西的“屋脊”,有着壮丽的漓江之源,可以欣赏到云海、日出、雾凇等自然景观。

3、寿城:寿城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寿文化村落,可以了解寿州文化和历史。

4、古南门:这是桂林市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门,是大圩古镇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5、庙门:庙门是古镇的入口,有古牌坊和古驿站等古建筑。

6、刘三姐景观台:这是观赏漓江风光的最佳位置之一。

7、状元古道:这是一条古老的商业街,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建筑风格。

8、状元桥:这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桥梁,是古镇的另一处热门景点。

9、古镇老街:漫步在古镇的老街上,可以欣赏到各种古建筑、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等。

还有磨盘山码头、大圩老码头、千年古樟树等也是值得一去的景点,古镇内还有许多民宿和美食,可以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大圩古镇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民俗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适合家庭游、团队游等。

大圩古镇的主要景点

大圩镇上的石板路大概有15000块青石组成,路旁的房子多为青砖、青瓦的两层明清建筑,历史沧桑随处可见。每栋房子设计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靠街的一般作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一般都栽有花草,利于采光;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着神像及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居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门窗上都雕有花纹;正房后有门可到后院,后院临江并建厨房和厕所,有石阶可到江边取水、洗衣服。

古镇所有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房门是一排木板,早晨把木板拿掉,家里的一切是透明的;到了晚上,再把木板装上,就与外界隔绝了。这些房屋,每栋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走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房前有“咕噜噜”吸着水烟的老人以及趴在老人脚边打瞌睡的黄狗;肩上站着两只鱼鹰的渔夫穿着草鞋,从你身边走过,去江边捕鱼;有相邻的妇女在拉家常,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行进的脚步,生活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却很温馨。

踏着石板路漫步在古镇老街,你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两旁的老房子向你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故事。古镇上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老理发店等一批古老店铺。闲着无事的老人或是坐在街边看些发黄的老书,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静地生活着,也有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如装配直流频闪灯等。

石板路建于民初,沿岸而建。长2.5公里,宽2米,多用青石板镶铺而成,共计用料1.5万块;其中0.5公里为卵石铺筑。古风古韵,现基本完好。沿路建房,砖木结构;高檐长台(铺台),前店后室,窄深如筒,俗称“筒子屋”。沿路共设8街:老圩街、地灵街、隆安街、兴隆街、塘坊街、鼓楼街、福兴街、泗瀛街。后街名多有更易。

万寿桥,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单拱石桥,位于马河与漓江汇合处,桥体稳健古朴,为县重点保护文物。古朴的大圩镇,使电影刘三姐在此取了很多外景,十几部电影,电视剧均在这里进行外景拍摄。另外,镇人的风味小吃及传统的文化、娱乐、和民间习俗,也使游人留连忘返。端午节,大圩的龙舟赛是传统的项目,桂剧、彩调、龙船歌、送船歌等等,更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曲目。所有的风貌和习俗如今依然存在,有的更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是大圩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虹式单孔拱石桥,它单拱昂立,横跨马河(涧沙河),东接泗瀛洲,西连青石板街,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桥影如月,气势非凡;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具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初为木结构三拱板桥,后毁于水灾,清初修复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重修为单拱石桥至今。桥全长29.6米,高7.1米,净跨16.8米,两边各有二十余级台阶,桥面以青石板嵌成,两侧有护栏,四角有四个造型美观别致的石狮(文革中被毁),总体造型非常美观。清末民初,作为桂北水运码头的大圩,商贸繁荣。万寿桥旁的隆安街(今东方街)及一侧的河滩就是大圩的主要墟场。大圩古镇共有13个码头,比桂林市的码头还多5个,它们是寿隆寺码头、更鼓楼码头、清真寺码头、社公码头、石鸡码头、大码头、渡船码头、狮子码头、塘坊码头、五福码头、秦聚利码头、鼓楼码头、卖米码头。这13个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合而伸入江中,格外引人注目。

码头多用料石镶砌,亦有因礁而设者。它们长10余米,宽约3米,皆伸入江底,浮出水面,呈长方形平台状。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它们显得稳重,大气;若与武汉的江岸码头,北海的深水码头相比,则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它们顺江排列,而两者之间却并不等距,具有一种错落感,富有美学价值。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段平地,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或丹桂飘香,或凤竹摇曳,兼有实用和观赏价值。码头与镇区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逼深邃,天光一线,给码头平添一种纵深感和活力。 2001年建设桂林至磨盘山码头旅游公路时,在大圩镇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古墓群,7座古墓排列成天上的北斗七星状,而且各墓封土堆的大小与星星的亮度有关联,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古墓群位于大圩镇马山东麓(俗称七星坡)。当地老百姓流传,此墓群是靖江王的宗室——附近村屯中朱姓人的先祖坟墓。虽然古墓与七星的关系至今还是一个谜,但从古墓中出土陶盒、陶罐、青铜剑、铁斧和石璧等随葬品看,关于此墓群是靖江王宗室之墓一说系谬传,它与1974年发掘的平乐银山岭战国至西汉墓有相似之处,应属同一时期的墓葬,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大圩古镇一日游攻略

大圩古镇虽说是比较小众的旅游景点,但古代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古香古色的建筑,很有历史感,也非常适合闲逛,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了到大圩古镇的一日游玩攻略。

1、游玩路线

大圩镇(赶圩)→大圩古镇→上桥村关帝庙

交通指南

乘坐公交灵川城乡公交306路至大圩广场站,步行469米可达。

桂林市区去大圩古镇只有15公里的路程,在桂林火车站旁边的桂林长途汽车总站坐开往冠岩的专线车,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票价4.5元左右。也可以直接在三里店乘坐小巴,票价2-3元。节假日期间可能会涨价。

2、游玩攻略

美食推荐:糯米饭糯米鸡炸河蟹李记酸小吃

大圩古镇博物馆是一座联排的民国建筑,内部布置再现了古镇上千年衣食住行和行业服务的情境。

街景,青石板路走起来有一种来自心底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居民多为青瓦青砖两层清明建筑。

万寿桥是座单孔石桥,据桥头立的石碑显示,该桥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

古港口,目前还见十几个埠头,其中孙中山登临的塘坊港口,设有孙中山铜像。

漓江风光,可见居民的日常小艇来往于毛洲岛与古镇之间,也有专门为游客设的竹筏。

3、注意事项

游览古镇时,要注意文明游览,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涂鸦,保护好古镇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桂林大圩古镇是一处值得游览的旅游胜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旅游者了解桂林古镇的好去处。希望本文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您更好地规划桂林古镇之旅,享受美好的旅行。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11349.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