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地标,收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这些国宝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领略国宝的魅力。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背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65年,位于台湾省台北市。它是我国著名的博物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院的前身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位于北京市。1949年,故宫博物院的部分藏品南迁至台湾,最终在台北成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
1. 青铜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藏品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礼器,高53.4厘米,口径47.9厘米。鼎内壁铸有铭文284字,记载了毛公为祭祀祖先而铸造此鼎的经过。毛公鼎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2. 陶瓷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器藏品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陶器、彩陶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宋代的“汝窑青瓷”。汝窑青瓷以釉色纯正、造型优美而著称,被誉为“瓷中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青瓷”有数十件,其中“汝窑青瓷胆瓶”尤为引人注目。
3. 书法、绘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法、绘画藏品丰富,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佳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唐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清明上河图》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4. 玉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器藏品丰富,包括古代帝王、贵族使用的玉器。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玉琮”。玉琮是古代贵族用于祭祀的礼器,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琮”有数十件,其中“玉琮王”尤为引人注目。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这些国宝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国宝,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里面的国宝文物有很多,目前有近70万件在册文物,大家除了最著名的玉雕翠玉白菜、《富春山居图》之外,还知道哪些有名的国宝文物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清代的翠玉白菜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菜叶上的两只小虫为螽斯和蝗虫,寓意多子多福。
2、西周的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间(前828年-前782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为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这篇铭文讲的是西周真实的史料,内容叙事完整详实,堪称“抵得上一篇《尚书》”的珍贵文献。毛公鼎对研究中国冶金史、文字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3、清代的肉形石
这件清代玉石纹理层层堆叠,工匠依据其天然特征进行加工,顶部营造毛孔的效果,并将上层染成红褐色,使之如同浸过酱油的肉皮,令人联想起鲜嫩多汁的滋味。
4、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
定窑烧制的作品以白瓷为主,釉质细润光滑,釉色白中带微黄。这件婴儿枕的釉色牙白温润,头部与身体分别由左右合模相接后,并将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另外,底部刻有御制诗一首,可以发现乾隆皇帝将此类比为警枕,不仅警惕自励自己宵旰勤劳,也显示出期盼寻到辅国贤臣的意图。类似的造型目前可见的有3件,2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5、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此件汝瓷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晴的宁静开朗的美感,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6、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吴洪裕珍藏《富春山居图》长达40年,他视画如命,1650年,吴洪裕临终前欲焚画殉葬,幸其侄子“火中取栗”,得以幸存,但已烧成两段。后人称卷首段为《剩山图》,剩余卷为《无用师卷》。后在台北“破镜重圆”展出。
7、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以行书写成,是写给友人张侯的信。此帖材质为纸本,尺寸纵23公分,横14.8公分。现存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乾隆皇帝将其封为“三希堂”第一珍品,共亲自御笔题识71则,晚年因视力不佳,改由董诰代笔三则,可见乾隆皇帝对此帖之热爱。
8、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9、北宋苏轼的《寒食帖》
全名《黄州寒食诗帖》,是北宋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行书代表作,左侧有黄庭坚跋文,被誉为“苏书第一”,二十世纪末更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生命低谷时期,是其苦难人生的见证,亦是其艺术巅峰的标志。
10、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仅存的作品,画中山川流水、高山岩石皆细心勾勒且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感,而人物、马匹亦能在尺寸极为渺小的限制下活灵活现。据传,明代董其昌评价此画为“宋画第一”。徐悲鸿这样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_,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台北故宫源于北京故宫。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所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对故宫文物去台的惊险历程有详细记载。但为免于沦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迁的国宝远不止于故宫。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损,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往汉口,1938年又运至重庆。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庆的68箱文物中精选38箱运往台湾,文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郑公大墓中的珍贵器物。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是:
1、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口径8厘米,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金瓯永固杯是的皇帝专用酒杯,据说只在特定的时间用,金瓯永固的寓意是希望大清的江山能够永远稳固,可见皇帝已经把这件酒杯当成了法宝。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一共造了4件,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金嘉庆造)、伦敦华莱士博物馆(1金、1铜乾隆造)、台北故宫博物院(1金乾隆造)。
2、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是一件宋代的玉器,这是乾隆最喜欢的一件玉器,也是故宫博物院玉器里面的王者,毫无疑问也是一件国宝级文物,炉高7.9cm,口径12.8cm,炉底还印着乾隆为这个青玉云龙纹炉所写的诗:“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这件玉器可谓是中国玉器的巅峰之作,称之为无价之宝。
3、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历史文化里的一件瑰宝,画中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载体,它是我国最著名的画作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每次展览都是警卫持枪守卫,可谓是常年守卫,清明上河图的真品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仿品却是很多。
据说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