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荆门漳河水库(荆门漳河水库风景区)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量:22 次 作者:admin

荆门,这座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的古城,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漳河水库,这座镶嵌在荆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更成为了我国水利事业的一面旗帜。本文将从漳河水库的地理环境、建设历程、生态效益、文化价值等方面,全方位展示这座水利丰碑的辉煌历程。

一、地理环境与建设历程

1. 地理环境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当阳市,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支流汉江的源头之一。水库上游为长江流域,下游与汉江相连。漳河水库流域总面积为4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库面积达102平方公里。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

2. 建设历程

漳河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漳河水库于1960年竣工。水库建设过程中,共移民3.5万人,迁移村庄400多个,涉及8个县市。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二、生态效益

1. 水资源调节

漳河水库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对长江、汉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调节,保障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水库还承担着为周边地区提供农业灌溉、工业供水、城市供水等功能。

2. 水生态保护

漳河水库在保障水资源的也致力于水生态保护。水库上游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水库下游则开展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作,使汉江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水库内有鱼类、水生植物、鸟类等多种生物。其中,水库内的鱼类有100多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水库周边的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三、文化价值

1. 历史文化

漳河水库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如“漳河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我国人民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 民俗文化

漳河水库周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龙舟赛、赛龙舟、水上运动会等水上运动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当地还传承着许多与水相关的民间艺术,如水乡采莲、水乡渔歌等,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荆门漳河水库作为我国水利事业的一面旗帜,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漳河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荆门漳河水库最大的鱼

草鱼。

漳河水库草鱼,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荆门市东宝区属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湿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适宜养殖草鱼。漳河水库草鱼体形延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而无腹棱,头中等大,较宽。体被较大圆鳞,侧线在体中部,略弯曲,已知最大个体重40公斤。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襄阳、宜昌三市交界处,流域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水域面108.55平方公里,库容20.35亿立方米,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荆门市人民群众重要的饮用水源。

荆门市漳河水库有什么地方好玩

荆门市漳河水库好玩的地方有:

水陆空游乐园、洪山古寺、观音岛、十大枢纽工程、陡石崖、伍峰寨、“祭公剑”、季家沟、乐天处、青蛙石和老龙洞等;

其中漳河风景区分七个游览区,16个景区,其中观音岛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水库岛屿群之中,长2000米,宽1500米,岛上常年生长有松、栗、柏、栎、橘等树木,林幽花香,百鸟争鸣,一岛浮渚,四面环水,置身其中,俨然如仙。

漳河水库面积多少

漳河水库水面面积105.27平方千米。。

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正常蓄水位123.5米,汛期水位122.6米,死水位113米设计洪水位观音寺水库127.51米,鸡公尖水库124.3米。水库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4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9.4亿立方米,死库容8.65亿立方米。属河道型水库,回水长62千米,水面面积105.27平方千米。

漳河水库面积多少

漳河位于湖北省中部,东距荆门市城区18千米。1958年7月开工,1966年竣工。水库大坝在鄂西北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的荆门市漳河镇(烟墩镇)。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212平方千米,占漳河流域面积的74.5%。回水涉及荆门市、当阳市及远安县的7个乡(镇)。

漳河水库面积多少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宜昌、襄樊三市交界处,是拦截长江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漳河及其支流建成的水库群。总库容20.3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4平方公里。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5587.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