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哈萨克族经历了多次迁徙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现象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将从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历史背景
1. 历史迁徙:哈萨克族起源于中亚地区,后因战乱、气候变迁等原因,逐渐向周边地区迁徙。在我国历史上,哈萨克族曾多次迁入新疆地区,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
2. 政策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如民族区域自治、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这些政策为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哈萨克族地区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与内地相比,哈萨克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促使部分哈萨克族移民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现状
1. 移民规模:近年来,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哈萨克族人口约为150万,其中约50万居住在新疆地区。
2. 移民原因: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岗位丰富,吸引哈萨克族移民回流。
(2)改善生活条件:内地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较高,有利于哈萨克族移民改善生活。
(3)传承民族文化: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3. 移民分布:哈萨克族移民主要分布在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区吸纳了较多的哈萨克族移民。
三、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的未来展望
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将继续实施民族政策,加大对哈萨克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哈萨克族移民回流的健康发展。
2. 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内地与哈萨克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为哈萨克族移民回流创造更多机会。
3. 民族文化交流:哈萨克族移民回流将有助于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4. 人才培养:哈萨克族移民回流将为内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哈萨克族移民回中国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现象。在历史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哈萨克族移民回流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哈萨克族移民回流将为我国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哈两国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风俗礼仪比较:
1、见面。中国人一般在第一次认识时握手,熟人打个招呼,一般不再握手。但哈国人除了第一次认识要握手,平常在一天中与熟人第一次照面一般也要打招呼握手。对于上级和年长的人,下级或者年轻人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伸出双手与别人握手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哈国,告别后跨门槛时,一人在屋内,一人在屋外,两个人是不能握手的。两个人要握手,要么在屋里,要么都在门外。
2、拜访。哈族人能够邀请你到家里拜访或者在家里接待你,是出于对你的尊敬或好客。一般家里都要准备一桌酒席,哈语叫“达 斯特拉罕”(Dastarkhan)。家里的男主人或成年孩子与客人围坐,女主人上菜倒酒端茶等,有时候女主人也陪坐,小孩不上桌。要想体现对主人热情的感谢,不仅要吃、要喝,还要祝酒说辞,一般饭后都有甜点和茶水。无论吃得习惯还是不习惯,都要尽可能表现出你喜欢主人准备的饭菜。到家里拜访带上礼品,主人会更高兴。
3、宴会。哈萨克族曾经是马背上的民族。受地理气候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现在的哈萨克人,能歌善舞,爱运动,喜欢集体活动,保留着豪爽开朗、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在哈国,稍大的宴会(除官方非常正式的 那种),包括员工聚会、生日聚会、婚宴等,其间只要有音乐,大家就会跳起来,会跳不会跳的都会参入其间扭起来。这种场合,你也别害羞,加入进去尽情摇摆。在稍正式的宴会上,一般都要祝酒。祝酒的方式是端酒站立,结合酒宴的主题(婚礼、生日、朋友聚会、家里拜访、商务宴请等),或回忆过去、友情,或赞扬感谢感恩,或展望未来祝福,可长可短。哈族人一般都能讲,一些老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政府官员或企业高层)都愿意多讲。哈族人与中国人不同,一般不单对单敬酒,不离开座位到其他人对某个人敬酒。
4、生日。生日在哈族人生活中极为重要,不少人宁愿请假一二天不要工资不上班,一定要与亲人朋友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有身份、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的大寿(50、60、70岁等),庆祝宴会的场面隆重宏大,朋友满座,甚至不少人专程不远千里赶过来祝寿。所以,记住你周围哈方同事的生日对你与他们的日常交往也很重要。在生日时说一声“生日快乐”,准备一份礼物,并参加其生日聚会,将会使他们非常高兴和感动。需要注意的是,哈族人忌讳在生日前任何时间向他们祝贺生日,哪怕提前一天祝贺也不行。但如果你忘了或者不在,在其生日之后弥补,向他(她)表示祝福是可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斯大林在给民族下定义时,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征也就是划分标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认为,这四个特征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任何民族都应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缺一不可。因此,四个特征永远构成一个综合整体,表现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说:“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一个民族。”
除了汉族,主要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1692万)、回族(1058万)、满族(1038万)、维吾尔族(1006万)、苗族(942万)、彝族(871万)、土家族(835万)藏族(628万)、蒙古族(598万)、侗族(287万)、布依族(287万)、瑶族(276万)、白族(193万)、朝鲜族(233万)、哈尼族(166万)、黎族(146万)、哈萨克族(146万)和傣族(126万)。
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
拓展资料
中国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民族地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广大少数民族将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援将不断增加,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将日益增多,民族间的杂居现象将更为普遍。随着各民族之间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规模日益扩大,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数量也将日益增多,从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点上的变化:一是人口的双向流动,即内地人口因工作、经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区,同样,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将更多地流向内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进程将加快,使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不断向全国各个城市扩散,这些少数民族仍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各民族问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愈来愈多,但并不会因此失去民族的特点。民族之间在扩大交往的时候,各民族将继续保持着本民族特征。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各民族带着自身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共性进入了新世纪。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 中国民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向东北移民。当时的计划是移民500万。终于在1945年,除了关东军,东北还有155万日本侨民,居住在1。两万个部落中。
日本为了控制东北,在向东北移民的过程中,优先考虑所谓的农村军人家属,即退伍军人家属。这样既可以作为关东军预备队,也可以用来在村庄附近进行武装巡逻,建立民兵体系。
按照日本当时的说法,就是“让乡下有一定素质的军人站在执行国策的第一线,继承贵族牺牲者及其前辈几十年来的功绩,成为我们大和民族向大陆发展的先锋,成为我们帝国的基石”。
日本希望通过移民,日本人能占到东北人口的10%,这样它就能彻底消化东北。日本规定100万户,500万移民需要抢夺1000万公顷耕地,分给日本移民。要知道,当时整个东北只有3000万公顷的土地,让东北60%的农民变成了无地者,最后变成了劳工和日本人的佃农。
到1945年日本战败,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送回日本,我们国家就不和谐了。日本战败后,东北155万日本人,除了少数嫁给中国人的女人,其他人都是通过美国运输船回到日本的。但在吉林,也有一批当时来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后却留了下来。然而,他们不属于同一个家族。
不是因为人少。其实所谓的俄罗斯人也就一万多,很多都是三四代,和汉人没什么区别。
抗战胜利后,直到上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日本人都被遣送回国。
但是,当年还是有一批日本人留在了东北。
1945年,面对苏联可能的进攻,关东军紧急从中国东北征召几乎所有日本男性入伍。
结果东北以前有100多万日本人,现在都是老幼妇孺。
面对苏联入侵,日军自行抵抗或撤退,根本无法控制日本人民的生活。
这些人自行撤退,一路上死于各种原因的多达10万人。
一些老幼妇孺不想死在路上,于是一路上努力求生。
最常见的是女性,嫁给东北本地人。
一些被遗弃或走失的儿童也被东北人收养。
到50年代末,日本政府认为还有2万多日本人生死不明,并推测其中一部分人还生活在中国。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提供的数据,从昭和47年到平成7年,在日本定居的孤儿有2171人,其配偶和子女达到7801人。更多的人在中国度过了一生。
那么,似乎应该有几万日本人和他们的家人留在中国。
相比俄罗斯人,如果你有这个意向,开始一场日本赛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不呢?
主要是政治上的。
第一,日本刚刚发动了抗日战争,中国有三千万人因此丧生。在这种情况下,你拿出一个日本人的团体作为少数派,无异于火上浇油。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享受优惠政策。
第二,会导致官方的近代史观,无法自圆其说。
我们现在的观念,为了民族团结,不提蒙古人和满族人侵略中国,烧杀奴役,淡化历史的事实。蒙古人和满族人的大屠杀被忽略了。
那么,如果创造了一个日本种族,原则上,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那么,根据上述观点,如何解释日军在中国的大屠杀?
这是矛盾的。
第三,这些日本人严重汉化。
首先,来到中国的日本人,原本是日本社会的底层,无奈之下只能在中国探索。
留在中国的日本女性被遣送回国后,基本都嫁给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也就是娶不到老婆的人。因为当时有点地位的人是不会娶日本老婆的。
这些日本女性结婚后,极力扭转自己的日本身份。
到了第二代,他们几乎是彻头彻尾的东北人,没什么不同。
换句话说,所谓的日本人,除了他们的血缘,并不存在。
没有必要人为地创造一个民族。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顺带完成了一次国民认定。统计出来的民族其实有400多个,其中仅云南省就有260多个,贵州省就有80多个。经过仔细筛选,剔除重复和分支,统一名称,后来确定为56个。
其中,由于距离海峡较远,无法考察高山族的定位。其实还有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等十几个民族。高山族的统称在台湾省早已废弃。
在56个民族中,有7个民族的人口不足1万,包括鄂伦春族、赫哲族、巴罗族和鞑靼族。
除了与汉族融合程度较高的民族,大量少数民族的主体实际上都在国外,他们在中国的居住区基本上都与其国外主体所在的国家接壤。比如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与朝鲜半岛接壤的地区,俄罗斯族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新疆。这两个省区也与俄罗斯联邦接壤,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是同一性质,只有蒙古族例外,其在中国的人口远远多于蒙古。
另一种情况是,国家的名称与民族的名称不一致。比如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京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和云南省。
再来说说日本。首先,日本的性质和越南是一样的。中国没有叫越南语或日语的民族,主要民族是京族和何族,所以即使确定了少数民族的名称属性,也不能叫日语,只能叫何族。
如前所述,我们已经有7个人口不足1万的少数民族,人口少并不是“Hezu”独有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滞留在中国的“赫哲族”肯定有一万多人,那么我们在认定少数民族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把“赫哲族”单独列出来呢?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1.最大的“赫祖”移民现象发生在伪满洲国东北时期。日本战败后,大部分被遣送回国。据日方统计,当时滞留中国的有2万至3万人,仅方正县就有4000多名孤儿。后来都被中国人抚养长大,分别融入中国家庭。许多日本妇女留了下来,嫁给了中国人,转而使用中文。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对日本认同感高的人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回国,对日本认同感低的人留在。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日本人的一部分,不会认同自己是其他民族。从外表上看,他们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与汉族没有本质区别,容易被汉族同化。
与汉族的高度融合、居住分散、改用汉语、对中国的自我认同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没有形成其他民族的主观意愿。
第二,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当时中国无缝方管顺冶金的人,并没有认识到他们是一个新民族的出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如果不把他们认定为新的少数民族,可能不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第三,族群的确定离不开历史渊源。这56个民族中只有少数民族没有在中国生活超过一千年,最新的俄罗斯民族也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隋唐时期我经常去中国大陆,但是留下来的人太少,不符合建国的标准,很快就被同化了。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非洲裔人滞留在广州,却远远达不到少数人的标准的原因。
从俄国人的经历中,我们大概可以推断,未来三百年中国不会有“赫祖”。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