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名字。它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长江中游,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长江之滨的绿色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宜昌,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宜昌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地理位置: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东临武汉,西接重庆,北靠神农架,南望洞庭湖。这里地势险要,山川秀丽,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
气候特点:宜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雪,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二、宜昌的自然风光
宜昌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其中以长江三峡最为著名。
1.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宜昌的标志性景点,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里山峦叠嶂,江水湍急,景色壮丽。
| 三峡名称 | 长度 | 特点 |
|---|---|---|
| 瞿塘峡 | 8公里 | 以雄伟壮观著称 |
| 巫峡 | 45公里 | 以秀美奇险闻名 |
| 西陵峡 | 66公里 | 以险峻幽深著称 |
2. 清江画廊
清江画廊位于宜昌市西部,是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被誉为“长江三峡的明珠”。
3.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宜昌市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中屋脊”。这里山清水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探险和科考的好去处。
三、宜昌的美食文化
宜昌美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
1. 宜昌鱼糕
宜昌鱼糕是宜昌的传统名菜,以鱼肉为主料,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2. 宜昌豆皮
宜昌豆皮是一种以豆腐皮为原料的美食,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3. 宜昌酸辣粉
宜昌酸辣粉是宜昌的特色小吃,以酸辣可口、香辣开胃著称。
四、宜昌的历史文化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宜昌的一些历史文化景点:
1. 夷陵古战场
夷陵古战场位于宜昌市东南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场之一。
2. 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位于宜昌市西部,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
3. 长江三峡人家
长江三峡人家位于宜昌市西部,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
五、宜昌的现代发展
近年来,宜昌市积极发展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1. 产业发展
宜昌市以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2. 城市建设
宜昌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景观。
3. 生态环境
宜昌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绿色城市。
宜昌,这座长江之滨的绿色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美食文化以及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体验到历史的厚重,品尝到美食的诱惑。宜昌,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截至2019年,湖北宜昌属于湖北省。
截至2019年,全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
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0.6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8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
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员公署领导。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
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8县1市。
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重设宜昌专员公署。
1962年10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员公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
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
1978年10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6月,宜昌市恢复为省辖市。
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
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
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
参考资料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概况
1、地形特点
宜昌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在前震旦纪,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多种岩浆岩,从酸性到超基性,从侵入体到喷出岩都有存在,并形成一系列变质岩系。自震旦纪到三叠纪,又长期受海水入侵,形成以浅海相沉积为主的各时代地层,其发育非常完备,总厚度可达3000米以上,其中震旦—寒武纪是中国南方标准地层之一。三叠纪末,经燕山运动,境内形成内陆盆地,又发育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陆相沉积。区内各时代地层依次出露,加之构造活动强烈,决定宜昌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特征。
2、气候特点
宜昌位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215.6毫米。平均气温16.9摄氏度,极端最高温度41.4摄氏度(7月),极端最低温度零下9.8摄氏度(元月)。年平均大于10度的活动积温5200摄氏度以上,持续天数达250天。无霜期250~300天,年平均辐射量100.7千卡每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538~1883小时,日照率40%。
3、自然资源特点
宜昌市有种子植物5582种,物种数量占全国种子植物的七分之一,其中1630种为中国特有。全市已知陆生脊椎动物610种,其中国家、省级保护动物177种。宜昌市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呈多样性。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203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达到55.3%,活立木蓄积量3986万立方米。全市有森林公园11个(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后河国家森林公园、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等),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个、市级2个,面积75万亩。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后河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34个、市级自然保护小区3个,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3个,保护面积273万亩,占全市森林面积的16%。
宜昌市隶属于湖北省。
宜昌市,湖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74.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80.6千米。
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全市辖5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3个县、2个自治县。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名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为: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宜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湖北省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