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北京圆明园(北京圆明园门票预约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量:2 次 作者:admin

圆明园,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和哀伤。它曾是清朝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入侵中,它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如今,漫步在圆明园,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长廊,感受古典园林的魅力,也能深刻地反思那段悲惨的历史。

一、圆明园的历史沿革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扩建和修缮,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园内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秀美,又有北方园林的雄伟壮观。

二、圆明园的毁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他们烧毁了园内的宫殿、园林和文物,将无数珍贵的艺术品掠夺而去。这场灾难使得圆明园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悲剧。

三、圆明园的重建与保护

虽然圆明园在英法联军入侵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和保护,使这座园林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四、圆明园的景点介绍

1. 万寿山:万寿山是圆明园的中心,山上有大殿、佛香阁等建筑,景色十分壮观。

2. 长廊:长廊是圆明园内最长的一座建筑,全长728米,廊内有精美的壁画和彩绘。

3. 圆明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位于圆明园遗址内,展示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

4. 西洋楼:西洋楼是圆明园内的一组西洋建筑,包括大水法、观水法等。

5. 长春园:长春园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园林,以山水景观为主,景色十分优美。

五、圆明园的文化内涵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圆明园还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厚重,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六、圆明园的游览建议

1. 游览时间:建议早上或下午游览,避开人流高峰。

2. 游览路线:可以按照以下路线游览:万寿山—长廊—圆明园博物馆—西洋楼—长春园。

3. 注意事项:圆明园内部分区域仍在修复中,请游客遵守景区规定,不要进入危险区域。

七、圆明园的未来

圆明园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的未来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希望,在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圆明园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座园林的魅力。

总结

漫步圆明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这座园林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我们携手保护圆明园,传承历史文化,让这座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

北京圆明园旅游攻略

景区简介:圆明园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园区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原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园林于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现在剩下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十八世纪康熙年间(公元1709年至公元1772年才基本建成,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圆明园,在园南新建了长春园,并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景点分布: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_(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由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悠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圆明园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景区资质:国家5A级景区景区特色:怀古、游园、踏青、园林、建筑、遗迹驴友游记:

旅游攻略

圆明园在北京的哪里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名称由来

圆明园之绮春园(15张)“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历史发展

北京西北的皇家园林区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遭遇浩劫

历史背景圆明园导游图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

被拍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头(8张)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洗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火烧圆明园后,咸丰皇帝的御批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火烧圆明园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

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迹(20张)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忘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圆明园舍卫城遗址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镇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

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重点文物保护

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参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6年来,园内游人已超过1,000万。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

圆明园之长春圆(15张)修建设主要进行了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提高了福海、绮春园两景区的绿化美化、园路桥涵和服务设施。二是园林遗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景区已有蓬岛瑶台、涵虚郎鉴、观澜堂、别有洞天、涵秋馆、天心水面、凤麟洲等十余处遗址,清运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界定遗址范围,立石镌刻盛时图景,供游人凭吊。三是择要修复了几处景点,如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别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驳岸,计4,960延长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清运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谐奇趣、蓄水楼、养雀宠、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从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顷,整砌石驳岸9,500延长米,整理山形42座,使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并整理了海岳开襟、、流香诸、得全阁、鉴园、狮子林等处园林遗址和临水台基;挖掘复位乾隆御题匾诗刻石31

圆明园风景(20张)件;种植各类乔灌木35400余株,栽种莲藉藕10公顷。至此,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公顷)已初步连片建成遗址园林。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由国家与园内农民联合建园这一形式,经数年过渡,全面开辟遗址公园的条件渐趋成熟。按照首都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加快遗址公园建设步伐,于1990年和1993年分两批正式办理了遗址公园全部占地的征用手续,将园内原以土地谋生的农民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安置其劳动力从事园林建设。这就为在圆明三园范围内全面建设遗址公园、保护文物古迹创造了全新的条件。争取恢复原样。

编辑本段历史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北京圆明园的构造是怎样的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曾经有过令世人为之倾倒的壮美景观。在它鼎盛的时候,那里是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风和景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美妙绝伦。圆明园是我国古代集园林和中西建筑精粹于一身的建筑典范,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展到最高峰时的产物。

圆明园的修建,有史可考的是在1709年。是年,清圣祖康熙把海淀挂甲屯之北的明代皇戚之废墅赐给其四子雍亲王胤稹(后来的清世宗雍正皇帝),作为府邸和园,并亲赐名为圆明园。当时圆明园规模尚小,但有些园景已初具规模,如牡丹台(后更名为镂月开云)。雍正继位后,设置了专门的官员对圆明园进行管理,并从1725年起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据载,乾隆时期命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中至少有28景在雍正时已初步建成。到了乾隆时期,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大规模修建。乾隆在位的60年中,圆明园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修建。特别是长春园内的西洋楼的修建,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圆明三园(即圆明、长春、万春三园)除圆明园外其他二园皆成于乾隆时期,而且规模日趋宏大,达到了圆明园的全盛时期。乾隆以后,建园工程也并未停顿,仍在不断地进行着,直到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从开始兴建到被焚毁前后共经过了151年的经营,在这个过程中清统治者花费了难以计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圆明园的修建共花多少银子已难计算,仅据道光年间圆明园岁修需10万两来计算,151年岁修费达1500余万两,而且康乾盛世时期修补费要远远超出道光年间的修补费。何况这其中还没有计人新建和翻修所需银两。同时在园内还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因此,它的价值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估计的。

圆明园的外围总长度是20华里,总面积有5200余亩,比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圆明园主要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三园的建筑从整体布局来看基本上是建在由水道、湖泊和水塘连成的水网上面,园内溪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弯弯曲曲的河流像蛛网一样。若驾着小船沿着水路行驶,可以游遍园内大小每个景区。开挖水系的土方被堆成了台地和小山,上面建有亭子;山谷地带则是庭院和花园,其中还点缀着假山、太湖石和奇花异草以及郁郁葱葱的林木。

圆明园是三园之中占地面积最大、景物最多的一园,园名由康熙命名,殿额也是康熙亲笔所题。雍正在他写的《圆明园记》中这样来解释圆明的涵义: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明园内有著名的“正大光明”等40余景。1744年(乾隆九年),依照热河避暑山庄36景4个字的题额之例,以4个字为一组题圆明园景40个,并在每一景内附上“乾隆御赋诗”一首。另外在这著名的40景之外还有藻园、文源阁、舍卫城、三潭印月、紫碧山房、断桥残雪等著名景致。圆明园内有门18座,水闸3个。它的水源是发源于玉泉山,由西马厂流入西南进水闸,再分散于园内各处成为大大小小的湖泊,再由湖泊经明春门北的五空出水闸流出园墙,最后经长春园的七孔出水闸,流入了东边的清河。圆明园主要分成三个景区,西部景区、福海景区和北部狭长风景带。西部景区是园内面积最大,建筑群最集中的地方。这一区南起大宫门,北到多稼如云,共有建筑群30余处。福海景区的福海是圆明园内最大的一个湖,它的面积26万多平方米,稍小半颐和园中的昆明湖,10个小岛环列于其海岸。整个福海的形状是内方外圆形,类似古时的圆形方孔钱。福海一区的建筑主要取材于神仙传说,特别是海中央的“蓬岛瑶台”,更似仙境一般。靠圆明园北墙自西向东有一个狭长的风景带,主要景致有紫碧山房、断桥残雪、鱼跃鸢飞、北远山村等。

从圆明园的福海继续向东走,过圆明园的明春门就是长春园。它的旧址称水磨村,成园时间大致在1751年,是乾隆在扩建圆明园的同时进行修建的。乾隆称他准备归政后在这里“颐养”。长春园的命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乾隆当太子时,被赐居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并赐名“长春居士”。因此,乾隆继位以后,就常以“长春”二字命名书屋、宫苑。其二是“长春”乃永远不老,永远年轻之意,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所向往的。长春园建筑用地1000亩左右,相当于圆明三园总面积的1/5。从总体布局看,全园可分为四个风景区。第一区是宫门囟,从宫门前的照壁到怡春亭,距离两百米,全区占地约两公顷;第二区为中心区,包括位于全园中心的一个大岛和东西两个小岛;第三区为外环景区,是长春园四周的一个环形风景带,东、西、南、北各有建筑分布;第四区为西洋楼区,位于长春园本部北围墙以外,是一个由西向东的相对独立的狭长之区。长春园仅人工堆成的大小山就有50余座,有东西南北四条长河,湖两处。蜿蜒曲折的水域把长春园分隔成许多景致,整个长春园共有古典园林建筑群组20余处,内设景点30余处。其中狮子林、如园、茜园、小有王园、鉴园5处是园中之园,成为长春园内的独特景观。

西洋楼景区遗址万春园是三园之中面积最小的,也是成园时间最晚的。嘉庆以前绮春园主要还是清帝园居活动的场所,道光元年(1821)迎孝和太后及诸太妃们入园,从此万春园便成为奉养太后太妃们的场所。同治年间,慈禧重修圆明园时,也想将此园恢复旧观作为自己的居所。由于万春园是由一些小园合并而成的,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小园之间有围墙相隔,各自独立。但各园之间又因河渠湖泊相连成一个整体,全园有大小景50余处,建筑群约30处,分成三个景区。东部景区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宫门区建筑群;一块是建筑群北部的一个宽阔的湖面,湖中央有著名的风麟洲,西岸是仙人承露台。中部景区是园中最大的一区,这一区水域面积比较大,在大小不同的水面岛上建有几组建筑,比较著名的有:春泽斋、生冬室、庄严法界、展诗应律、卧云轩、四宜书屋、澄心堂、鉴碧亭、正觉寺等。西部风景区是后并入绮春园的,主要景致有含辉园、清夏堂、绿满轩、畅和堂等。

从建筑特点上看,圆明园除了吸收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点外,还在宫殿建筑的形式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同时更具特色的是引进了欧洲巴洛克式建筑、园林和喷泉,并把江南的园林搬入园中,形成了处处是园林、处处是建筑的风格。乾隆六下江南,对江南的园林喜爱备至。为了不出京城就能重游江南美景,乾隆曾命工匠临摹图样,在圆明园内仿造,园中的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西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十景都是仿杭州西湖景致所建,而长春园中的狮子林、如园则是分别仿苏州的狮子林和南京的瞻园而建。这些园林的建筑结构及布局都几乎与所仿名胜相同。在修建的过程中,凡北方所没有的奇峰异石以及木材等都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南方运到北方。圆明园中还有一处欧洲风格的宫苑式景区,统称为“西洋楼”。它是大约于1747~1760年在意大利画师朗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的设计监修下,由中国工匠精心施工建造完成的。这些建筑物是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用石料建造,外部充满雕刻装饰。宫殿之前有几处大的喷水池。四周植物是排列成行的大树,修剪整齐的绿篱,及鲜花组成的几何图案。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西洋楼的喷水塔做成了中国佛塔的形状,用鸟兽形象代替了西方的裸体人像雕刻,一些石雕装饰上也用了一些中国的纹样。

圆明园中的建筑类型多,功能齐全,可以满足帝王游乐休闲以及处理政务、祭祖、拜佛、读书等各种活动。圆明园正门有六部朝房,二宫门有正大光明殿,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九州清晏区是皇帝宴请宾客的场所。雍正帝在位13年,每年春天和夏天,都到圆明园里去生活,从此开始历代相传。他们由新正郊礼完毕后,就移居园里生活至冬至大祀前夕才回到城内的皇宫,仪式完了以后,又回到园苑里去了。一年之中有2/3的时间在圆明园,皇宫仅成了举行大典的地方。康熙至咸丰6个皇帝只有乾隆1人死在皇宫里,康熙死于畅春园,雍正、道光帝都死于圆明园,嘉庆、咸丰帝则死在了热河行宫。当时许多外国人也被邀请到圆明园,亲眼见过圆明园的外国人盛赞它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景色优美,还有豪华的室内装修,讲究的陈设,摆放着,从全国收集来的罕见的文物、珍宝和图籍。但是这样的一座园林建筑中的奇珍,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疯狂抢掠,被彻底的毁坏。宏伟的建筑、瑰丽的园林及其珍藏的金银珠宝都荡然无存了,更让人惋惜的是这里珍藏的大量历史文物至今仍流落在国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已是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再遭劫掠,同治、光绪年间的陈设被洗劫一空,这群强盗在圆明园及京城皇宫肆意毁损,抢劫财物不知其数。之后,附近的贪官、兵痞、流民长期进入园中拆毁、盗卖石料,把朱材、树木烧炭出售,使圆明园彻底成为一座荒园。

在20世纪50年代,圆明园开始逐步得到清理、保护。今日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林木葱茂,花草芬芳,山清水秀。它不仅是旅游胜地,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22425.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