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好玩)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量:4 次 作者:admin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古园林之一。公园占地约440亩,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祭坛,也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如今,地坛公园已经成为一处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本文将带领大家漫步地坛公园,探寻这座千年古园的韵味与风情。

一、地坛公园的历史文化底蕴

1.祭天坛

地坛公园的主体建筑为祭天坛,又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祈雨的场所。祭天坛由三重坛组成,分别为圜丘坛、祈谷坛和皇穹宇。圜丘坛位于公园南部,是祭天仪式的主要场所,其圆形建筑象征着天圆地方,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祈谷坛位于圜丘坛北侧,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场所。皇穹宇位于祈谷坛北端,是供奉天神的地方。

2.地坛庙

地坛庙位于祭天坛东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供奉地神的地方。地坛庙坐北朝南,由山门、钟鼓楼、大殿和配殿组成。地坛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一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

3.神乐署

神乐署位于地坛公园中部,是明清两代皇家音乐机构,负责为宫廷祭祀活动提供音乐。神乐署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地坛公园的自然风光

1.古树名木

地坛公园内古树名木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神木”,相传为汉武帝时期所植。神木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是地坛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2.园林景观

地坛公园以古典园林风格著称,园内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如:碧波亭、碧霞祠、月波楼等。

3.水域景观

地坛公园内有湖泊、池塘多处,水面宽阔,鱼翔浅底。其中,地坛湖最为著名,湖畔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三、地坛公园的休闲健身功能

1.运动场地

地坛公园内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多种运动场地,供市民休闲娱乐。

2.健身器材

公园内设有各类健身器材,方便市民进行体育锻炼。

3.文化活动

地坛公园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地坛文化节、地坛庙会等,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地坛公园,这座千年古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与风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古代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也可以体验到现代都市的休闲与宁静。地坛公园,是一座值得细细品味、慢慢欣赏的美丽园林。

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那么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呢?

1、 神库。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2、 宰牲亭。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3、 斋宫。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4、 皇祇室。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5、 神马殿。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

6、 牌楼。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7、 方泽坛。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壝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

8、 钟楼。钟楼始建于1530年,为三开间歇山式绿琉璃顶的重檐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因年久失修,于1965年拆除。2000年按原样重建。钟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4千克,铭文铸“大明嘉靖年月日制”八个字。

9、 养生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是中国第一家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区,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2010年建成。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养生长廊,针灸铜人,养生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养生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借助地坛皇家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以上就是对于地坛公园有什么景点的相关内容。

北京地坛公园景点介绍

北京地坛公园景点介绍具体如下: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地坛公园建设思想

地坛的祭祀对象是一种抽象的宇宙观,地坛的设计思想是以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达到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古人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对立面,“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两条:一是“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二是“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所以古人以黄颜色来象征地,形成“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据此,方泽坛和皇祇室均采用黄琉璃构件。

地坛公园活动

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会举办地坛庙会,届时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开展一系列颇具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动。此外,一年四季的四次书市也是这里的一大看点。

地坛公园有什么好玩的

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周边景点有:神库、宰牲亭、斋宫等。

神库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

斋宫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5917.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