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刹。其前身是隋朝的大恩寺,唐代改名为大慈恩寺。与大慈恩寺相伴而生的,还有著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大慈恩寺与大雁塔,如同两位历史的见证者,共同诉说着一段段传奇故事。本文将围绕大慈恩寺与大雁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传承意义展开论述。
一、大慈恩寺的历史渊源
1. 隋朝时期:大慈恩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初名大恩寺。当时,隋文帝为了感谢佛祖保佑国家安定,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大恩寺便是其中之一。
2. 唐朝时期:唐朝时期,大慈恩寺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壮举,下令扩建大慈恩寺,并改名为大慈恩寺。此时,寺内建筑规模宏大,僧侣众多。
3. 宋、元、明、清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大慈恩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寺内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
二、大雁塔的历史渊源
1. 唐朝时期:大雁塔始建于唐朝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玄奘法师主持建造。塔名“雁塔”,寓意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如大雁般回归故土。
2. 唐代以后:大雁塔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塔身七层,高64.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三、大慈恩寺与大雁塔的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大慈恩寺与大雁塔是佛教文化的代表,见证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佳话。
2. 历史文化:大慈恩寺与大雁塔见证了我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寺内古建筑、佛像、壁画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科学文化:大雁塔作为古代印度佛经传入我国的重要通道,对于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大慈恩寺与大雁塔的传承意义
1. 佛教文化的传承: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作为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为后世佛教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2. 历史文化的传承: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3. 科学文化的传承:大雁塔作为古代印度佛经传入我国的重要通道,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作为我国佛教文化、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弘扬大慈恩寺与大雁塔的文化精神,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相当于是一回事。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扩展资料
大雁塔历史沿革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长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唯识宗。
唐显庆元年(656年),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慈恩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雁塔
这两个是一个地方。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大慈恩寺塔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是现存最早、范围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2002年至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大雁塔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在大慈恩寺北侧修建了大雁塔北广场及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音乐喷泉。
去西安游玩的话,大雁塔怎么能不去呢而这塔就是在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大慈恩寺内。寺庙曾经是唐朝中最为恢宏的佛寺,唐朝建造的寺庙到现在也已经有1350多年的历史。
慈恩寺简介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修建了慈恩寺。
寺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国内外佛教界颇受重视。
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
大慈恩寺位于雁塔区境中心地带、雁塔路南端,距城4公里,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属唐长安城的晋昌坊。
玄奘法师曾在这里译经,寺庙也就由此成为了闻名世界的佛教寺庙。
寺院南段临近曲江,黄渠水绕寺门而过。
根据记载,当初为了修建慈恩寺,西塔院还专门修建起了砖瓦窑厂,此遗址就在慈恩寺大殿北道西侧,北距大雁塔基座20米。
1983年5月文物部门在整修慈恩寺工程中发现,发现出了窑室,并且出土了莲花瓦当陶范、凤凰纹刻砖、莲花纹瓦当、磨光筒瓦等珍贵文物。
唐时大慈恩寺建筑共有13座庭院、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十分壮观。
不少知名画家的壁画也都放置在寺院之内,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的壁画也都在此。
唐代诗人岑参还有诗句描绘寺院,可从诗句中窥见寺院的独特建筑风格。对比现存的,很多珍贵的建筑荡然无存。
依据有关资料记载,寺院当时的主要建筑为:
翻经院
玄奘法师译经之处,此院建筑极为庄严.
元果院和太真院
在以前的寺庙,种植了数量不少的花木,其中牡丹花是最为收欢迎的。
早开的紫牡丹、迟开的白牡丹,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牡丹品种。
东楼
现在已经不存在,不过在诗文中曾经描绘有。
南池
南池在大殿对面,其水池中种植有莲花,莲花还作为佛教中的圣物。指净土曰莲。因此,佛教寺院多植莲花。
在古典中的考证中,寺庙是这般的辉煌,可以现代人也只能是从诗句中感受啦!
现在寺庙布局
今慈恩寺院的建筑和布局,为明天顺二筚(1458年)后陆续修建形成的。
寺山门朝南,两侧有钟、鼓楼相对峙,东边钟楼内悬挂铁钟一口,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月铸造,重1.5万公斤,上铸有“雁塔晨钟”字样。钟为寺院召集众僧之号令,“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的佛殿。于明代修建。殿宇中供奉有泥塑三身佛像及弟子阿难、迦叶像。在殿宇后面是藏经楼,而楼下是讲堂。佛教徒讲经的地方。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