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淌河,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倒淌河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方圣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倒淌河,探寻其神秘的面纱。
一、地理环境
倒淌河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海拔约2200米。河水从东南向西北流淌,流经乐都区、民和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最终汇入黄河。倒淌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
倒淌河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宽阔,河岸风光旖旎。河水在蜿蜒曲折的河道中流淌,时而舒缓,时而湍急,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镶嵌在高原大地上。河岸两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历史文化
倒淌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古学家研究,倒淌河流域曾是古羌人的活动区域。古羌人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石棺葬、石塔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倒淌河流域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为了巩固边疆,设立了临洮郡,倒淌河流域隶属于临洮郡。此后,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乱,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倒淌河流域还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如西汉时期的霍去病,曾在此地击败匈奴,为民族大义立下赫赫战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曾来到倒淌河,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
三、生态保护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倒淌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府加大投入,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如河道清淤、河岸绿化、湿地保护等。如今,倒淌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河水清澈,鱼翔浅底,鸟语花香,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旅游开发
倒淌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旅游开发,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倒淌河风景区、乐都古城、互助土族风情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倒淌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河支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倒淌河流域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你说的是青海湖的倒淌河吧。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海拔约3300米,全长约40多公里,自东向西,流入青海湖,故名倒淌河。它是青海湖水系中最小的一支。河流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看上去犹如一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草原上那样神奇迷人。
据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挥泪西行,公主的泪边走边流便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
扩展资料
形成原因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2014年10月20日9时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侧出现“龙吸水”壮观场景。
形成原因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