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汇聚了世界文化精华的皇家园林。这里曾是清朝皇家园林的典范,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如今,圆明园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领略这座皇家园林的魅力。
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清朝皇帝的夏宫。经过几代皇帝的扩建和修缮,圆明园逐渐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圆明园,是经过多年修复和重建的。
二、圆明园的景点介绍
圆明园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分为三个区域: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以下是圆明园的主要景点介绍:
景点名称 | 简介 |
---|---|
万寿山 | 万寿山是圆明园的中心,也是园内的最高点。山上有佛香阁、万寿亭等建筑,可以俯瞰整个园景。 |
昆明湖 | 昆明湖是圆明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许多小岛和桥梁,景色十分优美。 |
远瀛观 | 远瀛观是圆明园内的一座西洋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
圆明园大水法 | 大水法是圆明园内的一处喷泉景观,曾经是皇家观赏水景的地方。 |
谐奇趣 | 谐奇趣是圆明园内的一座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著称。 |
文源阁 | 文源阁是圆明园内的一座藏书楼,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籍。 |
圆明园遗址公园 |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圆明园的修复区域,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沧桑。 |
三、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以下是圆明园的文化价值:
1. 历史价值:圆明园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是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场所。
2. 艺术价值:圆明园的建筑、园林景观和文物藏品,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文化多样性:圆明园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
四、圆明园的游览建议
1. 游览路线:建议游客按照以下路线游览圆明园:万寿山—昆明湖—远瀛观—圆明园大水法—谐奇趣—文源阁—圆明园遗址公园。
2. 游览时间:圆明园游览时间建议为半天至一天,具体时间根据个人兴趣而定。
3. 注意事项:游览圆明园时,请遵守景区规定,保护文物,不要乱扔垃圾。
圆明园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皇家园林,它见证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文化的瑰宝。虽然圆明园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感受这座皇家园林的魅力吧!
圆明园的景点有绮春园、长春园、文源阁、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等。
1、绮春园
绮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南侧,是由若干个不同时期的小型园林组合而成,且形状不规则,所以园林总体较为松散,各个小园子形成组群,相互之间或以围墙相隔,或散布于水边山间。正觉寺北部有一组岛屿,没有进行专门的建筑空间营造,而是用环绕式的土山形成一个自然空间。从整体格局来看,该岛屿位于中心位置,起到了分隔景区、水面的作用。
2、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
3、文源阁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景区的北方坎位,上应白水星,在五行中代表水。从现存的样式雷图档来看:文源阁坐北朝南,阁额和阁内“汲古观澜”匾及楹联等均为乾隆帝御书,屋顶上覆盖黑色绿剪边琉璃瓦,从外观上看为上下二层,每层各六间,双檐歇山顶。
实际上内部结构为上中下三层,前后出廊。文源阁各脊及吻兽、走兽等均为绿色,正脊的琉璃云海中饰有九条紫色游龙。
4、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也是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匾额,殿堂7间,前面有宽大的月台,东、西配殿各5间。
5、九州清晏
九州清晏,位于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由三进南向大殿组成,第一进为圆明园殿,中间为奉三无私殿,最北为九州清晏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道光出生处;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清道光十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均为皇帝寝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圆明园
圆明园的主要景点有:1.灵宝阁:是圆明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仿木结构的宝塔。2.十二生肖铜像:圆明园内有一组由西方传教士教授和中国工匠合力创作的青铜十二生肖铜像,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兽首。3.碧波池:是圆明园西部的主要水景,又称御河。4.万春园:是圆明园的主要花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细的园林设计而闻名。5.珍珠泉:是圆明园中心的主要水景,以其清澈的水质和蓝色的光影而得名。6.欧式建筑群:圆明园中还有一些欧式建筑,如西洋楼、法国楼等,展示了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融合。
绮春园、长春园、长春园西洋楼景区、蓬莱瑶台、兰亭等。
一、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二、长春园
长春园南部以大型的水景为主体,整体布置疏朗开朗,疏密得当。园门为长春园宫门,五楹,门外左右各有铜麒麟一只(现仅存一只,陈列于颐和园仁寿殿前)。其南建影壁一座。入门为澹怀堂,九楹,卷棚歇山顶,前有月台丹陛,东西配殿五楹。正殿之北为河岸,建方亭一座,有廊与正殿相通。亭西为长春桥,十孔。
过桥向北,经山口,即为园内核心建筑——含经堂建筑群。含经堂前设牌楼三座,两面为八字影壁。入门为五楹含经堂,是乾隆帝吟经之所。再北为淳化轩(圆明三园中最宏大的建筑,有《淳化阁帖》摹版),蕴真斋。出后门为“得胜盖”敞厅,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在此获知平定大小和卓之役而建为纪念。
此外还有涵光室、理心楼、味腴书屋。东墙外买卖街等建筑。含经堂建筑群规模富丽宏大,布局参考紫禁城宁寿宫,是乾隆计划退位后常居的住所。
三、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
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四、蓬莱瑶台
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
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
五、兰亭
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