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湖泊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如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成为湖泊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
一、湖泊旅游开发的意义
湖泊旅游开发具有多重意义。它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湖泊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湖泊旅游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开发,可以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湖泊旅游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湖泊周边往往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开发湖泊旅游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二、湖泊旅游开发的优势
1. 丰富的旅游资源
湖泊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山水风光、温泉、岛屿、湿地等。这些资源为湖泊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湖泊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
3. 生态保护优势
湖泊旅游开发注重生态保护,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三、湖泊旅游开发的策略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湖泊旅游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湖泊的生态环境、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2. 生态优先,保护环境
湖泊旅游开发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生态修复,确保湖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3. 深化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
湖泊旅游开发要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旅游品质。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4. 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市场空间
湖泊旅游开发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市场空间。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湖泊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湖泊旅游开发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四、湖泊旅游开发的挑战与对策
1. 挑战: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对策:加强生态保护,严格控制开发规模,确保湖泊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 挑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对策: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品质。
3. 挑战: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低
对策: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
湖泊旅游开发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湖泊旅游的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湖泊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湖泊旅游开发有哪些开发的模式?湖泊旅游开发的模式是什么?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总结出公认的度假旅游四大经典项目:高尔夫球、网球、水上运动和游艇中,天然浴场和游艇运动都要求有较大的水域,高尔夫球场也往往选址在湖边。
湖泊旅游的开发方式主要有:
(1)综合旅游开发模式:充分挖掘湖泊的各类旅游资源,集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修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开发模式。该类开发模式一般要求湖泊水域面积较大,水体自净能力较强,周围地形多样,生态环境良好,且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近邻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进入性良好,附近有较理想的城镇作为游客接待的依托。
(2)观光旅游开发模式:有些湖泊由于水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敏感性等原因,不适宜开发直接侵入水体和环境的参与性旅游项目,但这些湖泊具有较高的风光观赏价值,或有奇特的自然景观相支撑,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相映衬,适合开展观光旅游。
(3)度假旅游及休疗养开发模式:在湖的周围气候条件适合,水面开阔、水质优良或附近拥有特殊的有益物质,如温泉、冷泉等对于某些疾病有特殊疗效的湖泊,常被用于开展度假旅游和各类休疗养项目。
(4)体育训练及水上运动开发模式:当湖泊具有水体自净能力较强、不易受到污染,且水面开阔、深度适合的特点时,能够开展各种水上运动和岸上运动,这时湖泊的主要旅游功能就是吸引水上运动的爱好者。
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特征湖泊型旅游度假区在我国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康体需求为目的,利用湖泊资源、通过选择优越区位和营造良好环境为游客提供各种休闲设施和服务的一种旅游度假区。湖泊和湖泊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特性,除具备度假区的一般特征外,其在开发与发展模式上与其它类型的旅游度假区相比还有着自身的特色。首先,湖泊拥有丰富的淡水和水产资源,湖泊周围则有着宝贵的土地资源;整个湖区不仅水体景观优美宜人,而且文化旅游资源富于地方特色。其次,与其它类型的度假区相比,湖泊型旅游度假区更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其生态旅游容量比其它旅游度假区小很多。第三,湖泊型旅游度假区具有多重功能,多数将生产功能与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并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集度假、观光、生产、居住、生态与游憩于一体。第四,湖泊是一个封闭性的水域综合体,因此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多以湖泊的自然景观为核心,呈现出绕湖而建的中心环核式布局。最后,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大都严重依赖当地社区,周围有大量湖区居民,他们是度假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为例
(一)区域概况
太湖区域是规划区依赖的主要区域。太湖是中国五大湖泊之一,平均水面超过3000平方公里,湖区流域约为35000平方公里。该湖有48岛,并被72个低山及丘陵所环绕,水面被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省的湖州市所共享,该湖的行政管理权由上述两省4主要城市的政府所共享。该湖湖岸线约为370公里,其中230公里在江苏省境内,其余140公里在浙江省境内。苏州湖岸线约占整个湖岸线的50%,而最短的湖岸线在常州,不到2%。
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左右。最显著的特征是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带。区域位于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客源消费基础。
(二)市场分析与定位
1、市场分析
根据2002年统计和调查资料显示:
98%国内游客——其中包括60%江苏;30-35%上海;5-10%其他;
市场分割——20%商务/公司;10%度假/休闲;50%观光;20%娱乐。
2%国际游客——80%常州外企(75%来自亚洲,10%来自欧洲,10%来自美洲);10%居住和工作在长江三角洲的外国人;10%来自于国外的外国人;
市场分割——80%商务/公司;10%度假/休闲;10%观光。
2、市场定位
市场分析与沿太湖地区的湖滨目的地的比较分析和SWOT分析,对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定位为中国首创的、在开发和管理上达到国际标准的、一流的,集度假、娱乐、观光的综合型湖滨旅游度假区,服务对象为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和商务人员。
(三)产品开发
1、休闲——乡村家园
基于常州市民的收入以及目前为数较少的娱乐设施和区域,城市附近急需开发一个娱乐区域。规划推荐在太湖湾地区开发一个乡村家园。乡村家园一般为不同规模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团提供不同的娱乐点和设施。
目标市场:常州居民,江苏有车族。
2、观光——盘古中心、太湖
如果把商务旅游排除在外,常州市目前旅游产品的比例是以观光旅游为基础。计划中把盘古中心建成关键项目以及太湖湾观光旅游的旗帜性景点,作为观光旅游和教育旅游的主要形式。其周围可作为观光和部分休闲的旅游资源是太湖本身、常州主要景点和大运河。
目标市场:长三角游客、来自亚洲的生态学者和环境专家、学生教育群体。
3、度假与休闲——龙湾和船坞
休闲度假旅游主要集中在龙湾地区,包括一个高尔夫球场,山顶别墅村落和六星级宾馆,会议中心和船坞。酒店类型的分布和不同设施允许中高级市场游客从三到六星级酒店中选择其住宿方式。酒店提供多种健身项目,如SPA、瑜伽、水疗等。船坞和商铺为购物和进餐提供了休闲散步的氛围。
目标市场:来自长三角的有车族、国内商务游客
4、奖励旅游——会议中心、龙湾和船坞
奖励旅游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它是公司为奖励雇员和代理商的业务出色或是为加强和顾客之间的联系而组织的。如今奖励旅游越来越多地把培训研讨会和各种会议结合起来,这样人们就能利用会议之便来参加旅游休闲活动。
5、商务会展旅游:会议中心、龙湾和船坞
基于市场分析和长三角地区会展市场的发展趋势,太湖湾可以为当地和该区域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会展设施和服务。会议市场也平衡了旅游市场受季节影响的问题,由于通常会议都是在工作日进行的,因此在旅游淡季也能带来收益。
湖泊型度假区的定义及特点
湖泊型度假区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定位,但在我国度假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它是利用湖泊资源,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选择优越区位,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康体为目的,为游客提供各种休闲服务和设施的一种旅游度假区。
由湖泊特点和湖泊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特性,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与发展,除了具备度假区一般的特征外,与其他旅游度假区相比有着自身的特色。
1、资源特征
湖泊型度假区内各种资源的丰富性,湖泊及周围蕴涵丰富的资源,他们是在地质、地貌、水文、化学、生物等各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资源,一是有对人们最有用途的湖泊淡水资源;二是丰富的水产资源;三是湖泊周围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四是湖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有宜人的水体自然景观,还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文化底蕴深厚。总之,富饶的湖泊是只要开发得当,可持久地为人们提供财富。
2、生态系统特征
湖泊型度假区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湖泊生态系统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四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交会的生态系统,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度假区的建设势必会影响到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度假区开发后,各种度假旅游活动和度假设施融入到湖泊的整个生态循环系统中,使原本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旅游容量也相对其他旅游度假区小很多。旅游业的发展严重依赖生态环境,因此,湖泊型旅游度假区比其他类型的度假区更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
3、功能特征
湖泊型度假区具有多功能性。一般而言,休闲度假是湖泊型度假区最主要的功能;由于湖泊一般有良好自然景观,或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湖泊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游览观光成为多数湖泊型度假区另一个主要功能;湖区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农业基地,湖泊型度假区在担当旅游度假区功能的同时会依然存在农业的生产功能,但多数是将生产功能与旅游功能结合起来,开展与旅游产品有关的参与型旅游活动,如垂钓、种植、采摘等农业旅游形式,这样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所以,通常湖泊型度假区是集度假、观光、生产、居住、生态与游憩为一体的地域综合体,是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景观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与游憩系统的复合。
4、空间布局特征
湖泊型度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具有多重性。湖泊是一个封闭性水域综合体,这决定了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应绕湖而建,以湖泊自然景观为核心,饭店、商店、娱乐设施等环绕自然景观分布,形成围绕景观为中心环核式布局结构。由于湖泊型度假区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离散性结构。如太湖周围度假区的开发就符合这种特点,环太湖有四个地区开发了旅游度假区,分别是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常州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他们都是绕湖而建,同时他们都是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自身的布局又呈现离散性。
5、社区特征
湖泊型旅游度假区发展会严重依赖当地的社区,具有明显的社区性特征。这是由于湖泊是生产的集中区,所以周围会有大量的湖区居民。在度假区的开发与发展中,对它们的生活造成影响,他们是度假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相比,湖泊型旅游度假区社区性更明显,社区对度假区的发展影响更深。
6、空间竞争特征
湖泊型度假区的空间竞争特点:湖泊属于遍在性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的特点。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且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东部地区湖泊较多,这样,中西部地区的湖泊很难吸引到东部地区的观光游客,主要吸引了本地的观光游客。长江中下游和东部地区虽然具有发展度假旅游的经济基础,但东部地区海岸线较长,有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海南三亚亚龙湾、北海银滩等著名滨海旅游度假区。湖泊度假区和滨海度假区的相似性较多,在旅游地空间竞争中,湖泊度假区容易被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滨海度假区所替代。最终,长江中下游和东部地区湖泊形成了吸引较多观光游客、少量度假游客的状况。
7、开发特征
在开发中,湖泊型旅游度假区有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要求高、客源市场针对性强、对定位要求高和更多关注开发带来的影响的特点。在功能和项目设计上,湖滨度假区项目于海湾度假区相比,其居住、商业等设施的规模稍小,标准也会有所降低。滨水的环境特点也决定了水上运动是主要的游憩方式。除了各种水上运动设施外,滨水区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及野营、垂钓区既能保证开敞空间的存在,又增加娱乐性。
我国是一个湖泊旅游资源大国,湖泊旅游是利用湖泊作为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或项目,包括湖面与湖中岛屿观光、湖滨观光、渔业观光、湖滨休闲度假、水上体育运动与娱乐活动等旅游内容。绿维文旅认为湖泊旅游的规划发展有其开发的限制性,必须以保护为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环境保护是湖泊旅游发展的立足点。湖泊旅游依赖的是其天然独特的生态环境,必须保障水体、动植物不被污染,否则将失去吸引力,因此在初期规划时,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一是对存在的生态脆弱区进行检测和控制工作;二是对已退化区域进行相应的修复;三是要减少游客不良旅游行为的宣传。
根据资源实际情况制定开发模式。湖泊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观光旅游开发、度假疗养开发、体育运动及训练基地、探险旅游开发模式等。杭州西湖是观光旅游开发模式中城市园林湖泊类型的开发典范,昆明滇池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属于度假疗养模式,北京昆明湖每年承办赛艇比赛,新疆有个罗布湖,近几年探险爱好者回光顾。
同周边形成品牌的融合互动。我国的湖泊大多存在跨区域管理的情况,如围绕太湖的无锡、苏州和湖州之前都是各打各的牌,很难形成集聚吸引和集聚发展态势,因此一定要与相关地区联合形成品牌联盟,并结合各地其他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格局观。
绿维文旅拥有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三甲”资质,2005年创立之初,便提出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理念,历经近20年创新发展,以策划为前提,规划设计为核心,已经为数百个景区提供策划、规划、设计、网红孵化、运营托管、营销策划、投融资招商、智慧提升等服务,滨水度假服务涵盖湿地、湖泊、海岛、温泉、滨海、主题公园等多种类型,助力多个景区成功创建4A/5A。绿维文旅还是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理事单位、旅游景区开发运营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