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峨眉山万年寺的传说(峨眉山万年寺的传说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量:5 次 作者:admin

峨眉山,这座位于四川省的佛教圣地,自古以来就有“仙山”之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流传着无数美丽的传说。其中,万年寺更是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之地。本文将围绕万年寺的传说,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万年寺的传说

1. 佛祖拈花一笑

相传,在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为弟子们说法。当时,佛祖拈起一朵莲花,示意大家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时,唯有大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佛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后来,大迦叶尊者在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为佛教的初祖。

2. 峨眉山建寺

大迦叶尊者在印度创立佛教后,为了弘扬佛法,决定东渡传教。在路过峨眉山时,他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决定在此建寺。经过一番努力,万年寺终于建成,成为了佛教在我国的发源地之一。

3. 万年寺的传说故事

(1)观音菩萨显灵

据说,在万年寺建成之初,附近百姓生活困苦。观音菩萨得知此事后,便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到万年寺。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帮助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从此,万年寺声名远扬,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

(2)文殊菩萨显灵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他曾在万年寺显灵,为百姓传授智慧。据说,当时文殊菩萨化作一位老者,在万年寺讲经说法。他的智慧让百姓受益匪浅,使得万年寺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二、万年寺的文化内涵

1. 峨眉山佛教文化

万年寺作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程。

2. 峨眉山历史文化

万年寺所在的峨眉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报国寺、清音阁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峨眉山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3. 峨眉山自然风光

峨眉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万年寺周边的风景更是美不胜收,如金顶、五峰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旅游体验。

万年寺,这座屹立在峨眉山巅的千年古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智慧之光,领略到峨眉山的历史魅力。正是这些传说和故事,使得万年寺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峨眉山的传说故事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篇一:轩辕问道峨眉山

相传,轩辕黄帝得天下后,用心治理,到后来,见天下太平,便心满意足,渐渐不理政事。时间一长,社会混乱不堪,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仍制止不了混乱的局面。

这时,轩辕听说峨眉山上住着一位道术高明的仙人天真皇人,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这一次轩辕受到了天真皇人的奚落:“你已经得到了天下,还想长生不老?岂不太贪心了吧。” 轩辕只好怏怏而退。过了两年,轩辕第二次前来问道。这一次天真皇人见他心诚,也就没有难为他,传授了三一五牙之法。

轩辕黄帝两次来峨眉山问道,终于得到天真皇人的指教,领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他以顺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实现了大治。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篇二:财神修行九老洞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氏。相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被后羿射下后,坠落于峨眉山,变成为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九老洞中修炼得道。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云: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伐纣。武王的姜子牙和纣王的闻太师,各事其主。搬动了天兵天将,许多神仙也参与了。出现了一幕幕惊险激烈人仙混战的场面。在斗阵斗法中,闻太师被姜子牙攻破,损兵折将。正无计可施时,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赵公明,便亲自来迎请赵公明出山相助。赵公明随同前往,也未挽回局面,反受其害。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赵公明在峨眉山的修行洞府–九老洞,位于峨眉山中山区的仙峰岩,洞内有一石床,传为赵公明修炼时睡过。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神台,奉赵公明像,称财神殿。许多到峨眉山的人,都要到财神前祭拜、祈祷或许愿,想多点财气、财运和好运。

峨眉山的神话传说篇三:白蛇修炼白龙洞

在峨眉山清音阁上行至万年寺的游山道上,有一座名叫“白龙洞”的寺庙,相传这里就是蛇仙白娘子修炼的洞府。很久以前,有一条白蛇,在峨眉山白龙洞修炼已久,已有几分法力,游至天庭,偷吃了王母娘娘蟠桃园的蟠桃,道行大增,又回峨眉山继续修炼,终成蛇仙。青蛇则在黑龙滩修行。青蛇本是雄性,欲与白蛇相配,白蛇好胜,提出比试,取胜方可。青蛇也对天发誓,如果败了,愿变女身,侍候终生。两人随即在清音阁前的宝现溪展开恶斗。只见溪水猛涨,翻波逐浪,昏天蔽日。毕竟白蛇偷过吃王母娘娘的蟠桃,道行功力大过青蛇,青蛇功亏一筹,败落下来。顿时,从雷洞坪发出一道闪电,霹雳一声巨响,青蛇变为青衣秀女,称青儿。白蛇变为一位身着白衣白裙的天仙美女,称白素贞白娘子。人们把白蛇和青蛇相斗的地方称为“斗龙坝”.而白黑二水相传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化身。

后来蛇仙白娘子,十分眷恋人间美景,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与青儿结伴同游。在杭州西湖,遇到来峨眉山采过药的许仙,动了芳心,缔结良缘,成为佳话。

猜你喜欢:

1.峨眉山的传说故事

2.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3.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精选

4.带有鹤的神话故事

5.中华传统文化神话故事

峨眉山必拜的三个庙

那就是拥有普贤骑白象彩塑的万年寺、传说普贤夜洗白象的洗象池、还有就是十方普贤金身塑像的金顶。

1.峨眉山万年寺 重点寺院

万年寺创建于东晋,时名普贤寺,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御题“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

现有殿宇五重:山门、弥勒殿、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万年寺砖殿为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该建筑400年来经历了18次地震,却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

殿内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85米,重62吨。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称稀世国宝。

2.峨眉山洗象池 重点寺院

洗象池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高山区,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位于海拔2070米的钻天坡上,是峨眉山赏月好的地方。明时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

清康熙建寺,称天花禅院。乾隆初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相传普贤菩萨骑象经过时,白象曾经在水池中沐浴,改名洗象池。现有初喜亭、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藏经楼等。

3.峨眉山华藏寺 重点寺院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始建于东汉,是峨眉山八大重点寺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为四层两重殿,包括金殿、大雄宝殿,总建筑面积为1614平方米,其中:金殿27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金殿,大雄宝殿1340平方米。

传统寺院的主殿为大雄宝殿,而在金顶上,高达48米的十方普贤更能吸引人的视觉,所以十方普贤的正面像对着大雄宝殿,这是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的特征。华藏寺内文物荟萃,金殿与铜殿交相辉映,凸显出金顶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地位。

在过去2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峨眉山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古迹,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的珍宝。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海拔最高为3099米,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山上古迹众多,尤其是寺庙。

峨眉山万年寺景区介绍

峨眉山万年寺对于很多年轻的游客来说确实比较陌生,但是大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佛心和灵光,在这里才能瞬间进入忘我的美妙境界,游客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拍照和参观模式。

其中坐落于海拔1020米狮子岭下的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也是峨眉山的必游景点。

据记载:万年寺创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由于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又称大光明山,因此寺庙最初被命名为普贤寺。

山门上方的“大光明山”匾额与两侧的楹联:“妙相庄严,花雨曼陀分橘彩;峨眉耸翠,香焚宝篆霭慈云”,均为四川高僧——新都宝光寺方丈遍能法师题写。

此后的数百年间,寺庙屡次被火灾焚毁,民间传言是因为峨眉山的五行属火。唐乾符三年(876年),慧通禅师重建普贤寺并将其更名为白水寺。寺内还特意建了一处白水池,池畔山影斜横,蛙鸣悦耳,包括李白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抚琴题诗,“白水秋风”也被评为“峨眉十景”之一。

寺院内古树参天,殿宇规模宏大。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为母亲庆贺七十大寿,又在白水寺内修建了一座无梁砖殿——“普贤白水殿”。他不但为无梁殿题写了“圣寿万年寺”金匾,还在殿前供奉了万盏明灯祈愿江山永固,白水寺也从此改称“万年寺”。

这座形似蒙古包的无梁砖殿,高17.12米,面阔15.79米,进深16.06米,半圆形中空穹窿顶上还建有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兽物。

值得一提的是,该殿无梁无柱,也未用木材,却经历了400年来的18次地震而安然无恙,被誉为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

无梁砖殿内供奉的这尊普贤菩萨铜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慈祥端庄地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经考证,该铜像通高7.35米、重达62吨,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是峨眉山最大的古代造像,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珍藏的佛教文物也十分丰富,品位极高。除了“国保”宋代普贤骑象铜像,在无梁砖殿后侧的“行愿楼”内还供奉着峨眉山的“镇山三宝”:“罕见上古佛牙”、“明代暹罗国王所赠的贝叶经”、“明神宗朱翊钧钦赐御印”,都是游客不可错过的珍宝。

这枚长42.66厘米、重6.5公斤的“上古佛牙”,是明嘉靖年间锡兰(今斯里兰卡)友人所赠,其外观温润如玉,色泽金黄还透出紫色条纹,令人眼界大开。

经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鉴定,这枚“上古佛牙”其实是20万年前剑齿象的牙化石,只因其来自佛国斯里兰卡,故以“佛牙”称之。

在造纸术未发明前,僧人们通常使用泥金在晾干的贝多罗树叶上书写佛经,梵语称为“贝叶经”,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慈圣太后将暹罗进贡的这册长50厘米、宽12.5厘米的贝叶经赐给了万年寺。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6159.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