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鼓浪屿照片(鼓浪屿照片实景)

发布时间:2025-10-12 浏览量:2 次 作者:admin

鼓浪屿,这座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隅的小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鼓浪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本文将从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自然风光等方面,探讨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闽南风情岛的魅力。

一、鼓浪屿的历史文化

1.历史沿革

鼓浪屿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宋元时期,鼓浪屿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鼓浪屿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的商贸中心。鸦片战争后,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成为各国列强的势力范围。20世纪初,鼓浪屿进入繁荣时期,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贸港口。

2.文化底蕴

鼓浪屿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西方文化的烙印。岛上现存有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日光岩、菽庄花园、八卦楼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鼓浪屿还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南音、木偶戏、剪纸等,为游客呈现了一幅幅闽南风情画卷。

二、鼓浪屿的建筑风格

1.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鼓浪屿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岛上现存有大量中西合璧的建筑,如八卦楼、鼓浪屿音乐厅等。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闽南传统建筑风格

除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鼓浪屿还保留有大量闽南传统建筑。这些建筑以红砖、灰瓦、石柱为特点,体现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鼓浪屿的自然风光

1.海滨风光

鼓浪屿拥有优美的海滨风光,海岸线曲折,沙滩细腻。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日出日落、海浪拍岸的美景。

2.园林景观

鼓浪屿园林景观丰富,如菽庄花园、日光岩等。这些园林融合了中西方园林艺术,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鼓浪屿,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闽南风情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鼓浪屿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为世人呈现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华. 鼓浪屿历史文化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2010(3).

[2] 王丽华. 鼓浪屿建筑风格研究[J]. 建筑技艺,2015(6).

[3] 陈思. 鼓浪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J]. 环境与设计,2018(1).

环鼓浪屿走一圈要多久

曾经有个外地朋友问我,环鼓浪屿走一圈要多久?

尴尬的我说:我好像从来没有走完一圈……

他问:为啥?

持续尴尬的我说:每次走到小巷里就迷失了……

鼓浪屿之于厦门,不就好像天安门之于北京,你的外地朋友津津乐道,但你八百年也不去一回。

不过清晨黄昏,游客较少,正是重温经典景点的好时机——而且,感觉再不赶紧环鼓浪屿走一圈,简直有损厦门人的尊严。

本次环鼓浪屿,路程约7-8公里,耗时3小时多一点,步速慢悠悠,喜欢的地方有逗留。

没有网红店,没有著名景点,如果你也喜欢自然平淡的野生趣味,那么可以跟你分享。

走到燕尾路上偶然发现的滩涂,向海里伸出几百米长,因为退潮而显现出来。

边往前走时边看到脚旁有残缺的墓碑,却不觉阴森。前人的生命结束了消失了,或许被埋入深深海底,但没想到被潮汐变幻翻出,成了敞亮的海天一色中的一块谜。

一点沧海桑田的感触,在瞥见脚底慌张逃走的小螃蟹时,就烟消云散了。不由自主地跟着小螃蟹逃走的步伐“啊呀”了一声,也放轻了脚步。

看看地图,我们真的是身在海中~

超过270度的海水包围,但不觉得海风腥咸,简直可以对着面前的蓝天白云红塔绿树飞机降落看一整天。

小动物很多,有尚在小可爱时期的小正太,也有在嗅到海水变得无比兴奋的狗狗。

不负责的一句话点评:可遇不可求,随手一拍就是新海诚。

走到中华路上,不由得被这株断木吸引:已经倒伏受伤,但修整加固后,竟然又从断裂处长出新枝叶。

亲友说是16年的莫兰蒂台风登陆厦门后受伤的古树,还给我看了台风过后不久刚拍的照片:

两相对比的生机令人欢喜,创伤能化为景观,成为继续流逝的生活中的一点记忆,这就很棒。

受台风摧残倒伏的树木多已救活,唯有一株210年的老树失去生机,于是鼓浪屿的艺术家们在它身上装了喇叭,记录不同人讲述鼓浪屿的故事,还有鼓浪屿上自然的声音。

不负责的一句话点评:生活,摧毁,遗忘,创造,这种体验你在奶茶店怎么找得到?

对年轻一辈厦门人来说,鼓浪屿是个尴尬的存在:失去了血缘联系,久未拜访,说起时总觉得它是个旅游开发的失败案例。

但今天上岛,仍觉得它美。

这种岛屿的秘密角落、居民的隐秘趣味,是它的魅力所在。希望它能重新变成一个活的社区,有老故事可回望,也有新故事可以讲。

折桂令鼓浪屿文化印象

一直以来对于鼓浪屿的印象是,这是一个耻辱的存在,也是国弱被瓜分的缩写。尤其看到宣传标语居然堂而皇之将我们的鼓浪屿称为“ 女王皇冠上的宝石 ”,心里像吞了苍蝇一样难受。

可是,真正地走进鼓浪屿,了解每座房子的历史,并了解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后,却有了不一样的视野和感受。印象最深的便是,传教士的到来,确实为古老的文化注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

本土女作家詹朝霞便在《鼓浪屿故人与往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为厦门乃至近现代中国培养出卓越人才的传教士的故事。虽情况特殊,但是不少西洋人确实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并在当地开花结果。比如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林语堂、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等均受益于当时鼓浪屿的文化氛围。

虽然林语堂对培养他的寻源书院有颇多的微词,说教会学校不重视中文,不让看课外书,不让看孟姜女哭长城这样有趣的民间戏剧,连辛亥革命如此大的事件也全然不知,他甚至认为“ 中学教育是白费光阴 ”。

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不惜“ 写残红叶入霞烟 ”,才知道闭关锁国,无异于在世界留下的是“ 无迹东风 ”,哪怕你对本国文化有再多的眷恋和温暖。而这种“无迹”东风下长大的人,总会害怕“西风渐系飞霜”,怎么可能了解并对付世界风云变化带来的“朔风狂”般的冲击?

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对于扎根鼓浪屿,造福当地人,甚至不惜海外筹款办教育和医疗场所的外国友人来说,因为远隔故里,不一定能够实现孟子三乐中的第一乐,可是明显能实现”仰 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和“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这两种精神上的快乐。

因为有” 天地俯仰 ”的正气和“ 揽英才 ”的激情,这些文化的传播者即便遭遇过日本侵掠者的虐待,回首一生,一定收获了” 乐挂扶桑 “的欣慰。

当然,鼓浪屿的那种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和接纳精神代代相传,因为有了前人的拼搏奋斗,即便 “疏星隐约 ”却能预见到第二天早上“ 晓来风色好 ”,晚上则“ 拭月明黄 ”的传承。

在轮渡口看到了鼓浪屿照片的今昔对比,不禁感叹时间的变迁,却因为了解了鼓浪屿新主人的故事,也为后继者所抒写的新鼓浪屿篇章而感动。

这当中除了一直传承下来的“ 悦鸿儒辩,比金经 ”的文化盛会,和“ 浸丝竹倚长廊 “的音乐飞扬故事,更有” 鹭隐白丁,抹地图 “的动人故事。

按《鼓浪屿词典》作者高渔所记载的,有位名震天下的大画家正在为八卦楼附近的一株大榕树画像时,有位老人凑过来问:

“您画的是这棵古树?”

在得到名家的肯定后,老人却一口气说了如雷震耳的话:

画家知道碰到“扫地僧”级的大师了,为之动容:“您老是……”

“无名老朽,姓名都快忘记了。”

……

这位老人便是教过70年画画的叶永年,他一辈子画鼓浪屿,一直都在画鼓浪屿……

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很多,有早年就声名远播的诗人,坚决要求把她的住所从地图上抹去;有专栏作家听到有人要为他立碑一笑而过;有即兴演出水平一流的琴师却在教堂当了一辈子的伴奏……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就曾写道:

也正如戴维·布鲁克斯( David Brooks)在《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 一书中所评论的:

“这些模型是内心世界的地图,决定了我们如何观察世界、为事物赋予什么样的情感价值、我们需要什么、如何反应,以及我们能够以怎样的精确度预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 锦帆饱去 ”,去领略“ 山海云长 ”的世界,并能够自由地在这个世界上“ 诗书宇宙文章 ”,为改变世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① 写残红叶入霞烟: 源自郑虔三绝。《太平广记》卷二百八〈书三·郑广文〉“郑虔任广文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有柿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后自写所制诗并画,同为一卷封进。玄宗御笔书其尾曰“郑虔三绝”。因虔 诗、书、画皆精妙,后世因以赞誉人善画山水或诗、书、画三者皆精妙。此处借指努力去鼓浪屿学习中西文化的学生。

② 揽英才、天地俯仰: 源自孟子的“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

③晓来风色好: 源自卢照邻《至陈仓晓晴望京邑》”拂曙驱飞传,初晴带晓凉。雾敛长安树,云归仙帝乡。涧流漂素沫,岩景霭朱光。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④抹地图: 既可指宁愿当成隐者在地图上抹去住址的人,也可指涂抹“宇宙地图”在世界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人。

⑤锦帆饱去: 苏轼《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三》“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松江水渐肥。”此处借指出“海”向它国取经,能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鼓励。

⑥诗书宇宙文章: 源自林语堂先生给自己的评价“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白无咎的《折桂令·敝裘尘土压征鞍》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摄自福建厦门鼓浪屿。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

士儿

关心传统和现代才有未来!

去厦门鼓浪屿、福建土楼旅游,带什么镜头合适

鼓浪屿如果是参观岛上的各种建筑、别墅,当然是广角镜头合适;从鼓浪屿拍厦门也是个不错的景色,也是广角合适;另外有些博物馆类的别墅室内灯光特别昏暗,如果你没有闪光灯(5D3就够沉了,装上闪光灯更加不适合女生手持),建议用光圈比较大的镜头。也就是说去鼓浪屿带24-70和50 1.4合适

土楼比鼓浪屿还需要更大的广角,甚至鱼眼或者超广角比较好,因为可以拍出类似这样的照片:

如果你不追求拍景色,只是给人拍拍旅游纪念照片,50 1.4足矣。兼顾景色可以只带个24-70。带两个难道要随时换镜头?如果是为了摄影而去的那就随便了,如果是玩就一个挂机比较方便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9336.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