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正文

揭阳学宫(揭阳学宫图片)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量:10 次 作者:admin

揭阳学宫,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学宫之一。历经千年风雨,揭阳学宫见证了岭南文化的繁荣与变迁,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围绕揭阳学宫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其作为岭南文化瑰宝的价值所在。

一、揭阳学宫的历史渊源

揭阳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原名揭阳文庙,是古代岭南地区最高学府。元、明、清三代,揭阳学宫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学宫占地约2.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揭阳学宫的建筑特色

揭阳学宫的建筑风格属于岭南古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以下为揭阳学宫建筑特色的主要体现:

1. 大成门:揭阳学宫的大门,高约7米,宽约6米,气势恢宏。门楼采用歇山顶,两侧配以八字墙,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对称美。

2. 大成殿:揭阳学宫的核心建筑,供奉着孔子像。殿内梁架采用斗拱结构,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大成殿的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古代岭南地区对孔子的尊崇。

3. 明伦堂:揭阳学宫的教学场所,主要用于讲学、考试等。明伦堂建筑风格古朴,体现了古代岭南地区的教育特色。

4. 崇圣祠:揭阳学宫的祭祀场所,供奉着儒家先贤。崇圣祠建筑精美,体现了古代岭南地区对儒家文化的尊重。

三、揭阳学宫的文化内涵

揭阳学宫作为岭南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儒家文化:揭阳学宫是儒家文化的传承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2. 地方特色:揭阳学宫融合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建筑特色,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育功能:揭阳学宫是古代岭南地区最高学府,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学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历史见证:揭阳学宫见证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岭南文化的重要依据。

揭阳学宫作为岭南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珍惜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揭阳学宫是怎样发展的

南宋宋高宗赵构统治时期的1140年将揭阳设置为县,为了教化民众,不久又下令建造了揭阳学宫。揭阳位于今广东东南部,这里有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榕江风光旖旎,水运便利,早在唐代的时候,揭阳已经成为了连接各港口和附近邦国的著名通商口岸。宋高宗在揭阳建造学宫,不仅出于教化民众的政治考虑,其实也和他本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宋高宗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的神韵。

宋高宗的书法影响了南宋的书坛,也为揭阳学宫的教学注入了弘扬传统的活力。

当时的揭阳学宫,为南宋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揭阳县正续志》记载,从1140年到1247年,揭阳学宫培养出的进士有翁舆权、林大受、郑国翰、陈式、林绍坚、王中行、陈应侑、叶少颜、孙少勉、彭拱宸等。可见当时揭阳学宫的教育实力,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精髓。

揭阳学宫从宋至清,经过规模不同的35次修缮、调整和扩建。清代经过修缮和改建扩建以后,形成了后世的中轴线为孔庙、东西为县学及配套设施的三路建筑格局。总面积为20020平方米,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揭阳学宫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和扩建是在清光绪年间的1876年,由当时的知县夏献铭主持,历时5年,耗资白银近2万两。这次重修奠定了揭阳学宫的格局,建筑手法是在原有宋代和明代建筑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庙、学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揭阳学宫的辉煌成就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的鼎盛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

晚清,全国掀起革除旧学,创建新学的浪潮,学宫县学被废止。但历代修建起来的学宫院舍、学产对于发展新学仍起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曾先后在原学宫校舍设县立简易师范、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元龙镇中心国民学校、毓秀高等学校、文华学校等。题图为现学宫外景图。

揭阳学宫是怎样管理学生的

揭阳学宫作为儒学的教育场所和朝廷的教育机构,按照典制必须配定师职和学额,但府、县志中对宋元时期这方面的记载不详,到明清时期才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代学宫县学配设有教授、教谕、训导各1人。清代只配设教谕、训导各1人。

在揭阳学宫任教职的人员多为贡士,只有少数为监生、举人、进士、儒师。至于学额,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学校》记载,揭阳县学岁试原额入学文童15名,武童15名,科试文童入学15名,清雍正时广额20名。清乾隆时建丰顺县乃割揭阳学额2名入丰顺,额定18人。而在清光绪《揭阳县续志》中提到清咸丰时广额1名,共19名,是当时潮汕各县中昀多的。

揭阳学宫推崇“忠君尊孔”,课生员以经史律诰礼仪,朔望习射,日习名人法帖500字,习九章法。明代以后,学宫仅办春秋祭祀习礼及生员晋拔事宜,讲习考课诸事悉归书院。县学生员每3年考两次,第一次称岁考,第二次称科考。

岁考和科考都分为6等,岁考成绩优秀者可以晋升为廪生、增生,科考成绩优异者列为“科举生员”送省参加乡试。另外,县学每2年取一名岁贡生,每12年取一名拔贡生。

学宫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的鼎盛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揭阳学宫作为当时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学宫肩负着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可以说是代代有人才。

揭阳学宫不仅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而且是广东同类建筑规模昀大、保存昀完好的,人们称之为“粤东古建筑的一颗明珠”。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风俗人文网

原文链接:https://www.aimoidc.com:443/lvyouzixun/5503.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